一、制定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上饶市市辖区由一区变三区,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西拓、南控、北优、东兴、中融合”的中心城区发展导向,推动信州区、广丰区、广信区“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但是,目前我市市辖区道路名称还存在一路多名等不规范现象以及新建道路命名滞后的问题,不仅给城市管理、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且降低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需要对市辖区地名进行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参照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功能发展定位、城市人文背景等因素,分区块规划设计地名命名主题及导引,对专名、通名、骨干地名、地名调整优化、地名标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进行规划,并提出保障措施,建立地名采词库。
二、制定依据
《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欧洲五大联赛省地名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实现地名工作超前管理、规范管理,构建合理有序、层次分明的地名分区、命名(更名)、优化调整保护等可操作的管理体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对地名服务的要求。
近期目标至2028年:理顺地名管理体制,确保地名命名、更名规范化。优先完善中心城区的地名命名、更名,解决区域内重要地名的非标准化命名等问题,初步完成各类名称的优化和不规范地名的清理;进一步完善各类地名的标志设置,建立地名标志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地名拼写符合国家标准化的要求;建立预留地名词库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初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市辖区地名管理体系。
远期目标至2035年:进一步完善市辖区地名管理体系,提高地名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将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和系列化工作全面纳入有序管理之中。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发挥时代文化特色,构建起地名布局有序、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清晰明显,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地名系统。
四、主要内容
《规划(送审稿)》共11章、56条,分为六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章):明确了规划总则,包括规划背景、目的、指导思想、范围、期限、目标、对象、原则、效力、依据。
2.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制定了地名命名规定、专名规划和通名规划。地名命名规定确定地名命名的基本原则,明确地名命名方式的优先使用顺序;专名规划确定各类地名实体的专名使用原则和一般规定;通名规划确定各类地名实体的通名适用范畴。
3.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制定区块组团划分及规划指引、建立专名采词库、进行骨干地名规划和地名调整优化。以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为框架,结合行政管理和自然地形,将地名规划范围内的地块划分为7个区块,包括中心城市区块、北部城郊区块、南部城郊区块、东部城郊区块、灵山区块、五府山区块、铜钹山区块。对各区块的地名命名及优化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按区块分别建立专名采词库。梳理地名命名和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地名。提出对地名的调整优化原则和调整优化建议。
4.第四部分(第九章至第十章):明确地名标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地名标志规划主要对地名标志体系、地名标志内容、地名标志设置原则、地名标志布局要求、地名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原则、对象范围、认定标准和保护措施。
5.第五部分(第十一章):明确了保障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6.第六部分(附件):主要包括上饶市市辖区城市道路命名导则(试行)、中心城区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市辖区道路类地名文化内涵使用情况、各区块重要命名资源。
五、涉及范围
规划范围为上饶市市辖区,包括信州区、广丰区、广信区全区行政区域范围,涵盖14个街道、29个镇、13个乡,总面积3926平方千米。
六、特色亮点
本《规划》是国务院新修订实施《条例》以来,全省首个启动编制的市级市辖区总体地名规划,是贯彻落实《条例》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近年来上饶市地名工作的又一创新亮点。
《规划》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国务院《条例》及民政部相关规定为依据,严格工作程序,规范推进各项工作。二是突出科学性、系统性。以《上饶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蓝本,总结中心城区内现状地名特点和规律,全面分析市辖区现状地名属性内容,形成布局合理的地名系统。三是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原则。根据地名类别、属性、规模等制定通名使用标准,明确地名标志设置原则与设置要求。四是突出地名文化保护。明确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保护对象,划定重点保护地名和重点保护区域。
解读单位:上饶市民政局
联系电话:0793-8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