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本是方便家校联系的工具,现实中却成了一些孩子沉迷的“游戏机”“聊天器”,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何“管好”学生手机,家校应该怎么办?
日前,省教育厅贯彻落实教育部欧洲五大联赛: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工作要求,就加强我省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成长环境,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各中小学严格执行教育部要求等提出了工作要求。
网络学习不仅能够迅速地帮助孩子答疑解惑,也解决了家长没空教、没法教的困难,更节约了孩子们疲于奔波补习班的时间。对于老师而言,利用网络监管学生学习也很便利,如英语和语文听读打卡、体育锻炼打卡等。尽管网络学习优势很多,但是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南昌市文教路小学罗颖宏老师介绍,她所带过的班级中,2010届“小眼镜”占比不足10%,2016届“小眼镜”占比就达到了40%,而现在教的这届才五年级,不戴眼镜的孩子占比只有10%。更让人忧心的是,经检测很多孩子都是真性近视。这种现状是不是手机、平板这些电子产品带来的危害呢?家有“乖乖儿”,自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自律性差的孩子,网络打卡成了玩手机的最好借口。为了打卡,家长们总是放下手中的一切进行监管。可尽管如此,孩子们依旧会偷玩两把游戏过瘾,令家长们哭笑不得。罗颖宏曾一度认为电话手表只是一个通讯工具,可没有想到它的功能层出不穷,孩子们已经利用手表电话建群拍照、互传作业、互抄答案。家有高中生的罗老师发现,有些住宿的中学管控很严,禁止孩子们带一切电子产品进校,可仍旧阻挡不住孩子们一颗“游戏”的心,他们甚至节约饭钱买几百元的二手机,然后以租赁形式悄悄流转于班内。
互相信任 孩子不会过度依赖手机
南昌二中一初中家长则认为,手机是正常的学习和交流工具,根本没有必要“一刀切”。试想,一个完全不能接触网络的孩子,在同学圈里可能会被视为“原始人”,永远游离于话题之外。很难想象这样的校园生活,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开放、向上、与时代接轨的正常人际交往圈,是不可能脱离手机和网络存在的。让孩子做到“随拿随放”的前提,是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赋予他们相应的自由度,而不是因为手机严管政策,诱发他们逮着机会就疯狂“恶补”的可能。一直拥有手机,并能与父母达到默契的孩子,不会对“工具”产生重度依赖。同时,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校园话题、陪伴出游、共读伴读,也能让彼此放下手机。这位家长认为, 我们要控制的不是手机,也不是网络,而是游戏。除去浅尝辄止的小游戏外,任何大型手游、组队网游,是学生时代的“红线”,要在拥有手机的同时就做出极为认真的约定。如何让网络的优势真正服务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罗颖宏认为应从源头抓起,开发专属于孩子的电子产品,监控未成年人网上漫游的区域,限制软件下载等等,只有杜弊清源,才能更有利于家校共管。如何对中小学生手机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热切关注的话题,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使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合情合法,确保管理效果,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南昌市阳明学校校长罗先凤认为,对学生的手机管理策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的态度往往对学生的认识和学校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要让禁带手机的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阳明学校在每学年开始时即召开家长会,在贯彻学校规章的同时把学校禁带手机的依据、认识和做法交由家长讨论,取得一致的看法,从而减轻学校在处理违规学生时的阻力。二是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宣讲贯彻。科学的制度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阳明学校已初步制定并实施《南昌市阳明学校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办法》,特别是对违规带入手机的处理,要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章可循。班主任在新生入学训练时进行宣讲,在纪律教育班会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清利弊,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明确学校禁带手机的意义。三是对违规学生的教育要注重方法与技巧。班主任在发现学生违规时要进行教育,这往往成为问题的焦点,在实践中存在不少简单粗暴的处理、极端激烈的训斥,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时要提高教育技巧,采取说服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确使用,以人性化管理的思维保证制度的坚决执行。
学生在课堂中偷偷玩手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据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学校长邹虹介绍,该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学生手机管理办法,学校2018年在高一年级中开展手机不进教室的管理尝试,2019年全面开展手机不进校园管理,通过不断努力,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宜本校学生的手机管理制度与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管好”学生手机。学校不断探索将学生入校手机管理纳入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在校规、班规中增加学生手机管理制度,开学时学生、家长和学校签订《新生入学承诺书》,确定非必要不带手机进校原则;各班配备手机存放柜,方便班主任管理少数学生的入校手机;各年级组不定期交换抽查手机携带情况,制定以家校协同教育为主的违规处理办法,确保制度落实。
用好德育途径,减少手机沉迷。学生手机管理过程中,一味严管而不重教导,容易引发师生矛盾甚至冲突。加强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把德育落实到位,用好德育实施途径是必然选择。利用课程育人,在日常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手机、网络、时间管理、自律等德育教育内容,发挥课程育人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文化育人,在校园文化墙上处处见育人愿景,句句有文化内涵,以鲜明的校园文化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文化人。利用活动育人,通过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晨会讲话、专题教育、心理咨询、体育艺术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活动育人,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自律使用手机。利用实践育人,利用系列校内外学生志愿活动落实实践育人,在志愿活动中提高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避免学生课余沉迷手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体验。利用协同育人,加强家校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理解与支持,建议家长尝试其他便捷联系学生的工具,建立方便、及时的家校联络渠道,保障应急联络,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
放得下 管得住 用得好
中小学手机使用问题,历来备受社会关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明确: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将手机管理和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管理并列,并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关联,可见其深远意义。基于此,教育部日前印发《欧洲五大联赛: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为科学有效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指导。管好、用好手机,需要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合作、协同育人,让学校成为信息管理的一片净土,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加强引导。当大量中小学生普遍、频繁地使用手机,手机也就成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要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加强疏导,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自觉形成对管理措施的认同。“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要为手机所役,要做手机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素养,筑牢思想的防火墙。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人文关怀。针对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制定具体办法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也要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必要联系。各地各校要因地因校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内学生手机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如提供必要的手机统一保管装置等,确保手机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家长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做好面向家长的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家长要做好正面榜样,履行好教育引导示范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切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