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雨天人在山里巡路,又滑又危险,还总怕漏了哪个塌方点。现在守着平台就能看遍辖区路段,AI一报警,我们带着工具直奔现场就行!”8月25日 ,上饶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四好农村路”智慧化平台,展示了刚收到的一条山体滑坡预警信息——屏幕上,玉山县某山区山体的湿度、温度数据实时跳动,“滑坡风险”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从人工巡查的“脚底板功夫”,到智能监测的“科技范守护”,上饶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用技术为笔、管理为墨,在农村公路安全治理的画卷上,画出了“技防智控”的新图景,让每一条乡村路都载着平安驶向远方。
AI当“巡路员”公交变“探头”,病害无处藏
“嘀——”上午8点,城乡公交司机李师傅驾驶车辆从横峰县莲荷乡出发,车头前置摄像头正悄悄“工作”——实时拍摄的路面视频,连同车辆坐标数据,正自动上传至市级“四好农村路”智慧化平台。后台AI视觉算法飞速运转,对视频抽帧、分析,短短几分钟,一段路面裂缝就被精准标注,生成包含“病害位置、类型、严重程度”的清单,同步推送至管养人员的手机APP。“这要是以前,得等养护员巡逻时发现,说不定得拖个两三天。现在AI实时识别,我们接到工单后2小时就能赶到现场修补,再也不怕小隐患拖成大问题。”横峰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解决传统人工巡查“耗时费力、受天气影响大”的难题,上饶创新推出“公交+AI”智能巡查模式:对接全市200余辆城乡公交的前置摄像设备,让公交车在日常运营中“顺带”完成路面巡查;同时搭配“人员巡查+动态车辆巡查”,形成“AI初筛+人工复核”的双重保障。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全市1800余公里美丽农村路,路面病害发现效率提升60%,处置周期从平均3天缩短至1天内。
智能装“预警器”临崖路段有“眼睛”,凝冰桥梁会“说话”
“前方500米临崖路段,请注意减速慢行!”9月5日,货车司机陈师傅驾车经过德兴市X126双古线时,车载导航突然弹出预警提示,路边的智能光感设备也同步亮起黄色警示灯。他放慢车速仔细观察,发现前方路段因前一晚降雨,边坡有少量泥土滑落,养护人员正设置警示标识准备清理。“这条路通往石头部落景区,临水临崖路段多,以前总担心突发状况。现在有了这‘提醒器’,心里踏实多了!”陈师傅说。这是上饶为农村公路高危路段装的“安全眼”——在全市300余处邻水邻崖、急弯陡坡路段,安装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和智能预警光感设备:一旦发生车辆撞击护栏、边坡塌方,设备会立即上传预警信息,通过路边警示灯、车载导航双重提醒;在44条县道主要路段,布设固定摄像装置,24小时监控路面情况,遇到路面塌陷、落石等突发状况,能第一时间调度人员处置。更贴心的是桥梁上的“凝冰报警器”。在玉山、婺源等山区易结冰桥梁,分片区安装的监测设备能实时监测桥面湿度、温度,一旦达到结冰条件,立即向管养人员发送预警,并在桥梁两端电子屏显示“桥面凝冰,谨慎驾驶”。“去年冬天,玉山县一座桥梁凌晨监测到结冰,我们1小时内就组织人员撒盐除冰,没影响早高峰通行。”上饶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智能预警系统启用以来,山区农村公路冬季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5%。
精准开“养护方”3500万筑“挡墙”,小隐患零容忍
“以前下雨天路过这段路,总怕山上掉石头下来,现在修了这么高的挡土墙,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今年汛期,在婺源县X126双古线,村民吴大妈指着路边近3米高的浆砌石挡土墙,语气里满是安心。X126双古线是通往石头部落景区的必经之路,临水临崖路段占比超60%,每逢暴雨就容易发生边坡塌方。为彻底解决这一安全隐患,上饶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投资3500余万元,在该路段修筑总长1.2公里的挡土墙,同时增设波形护栏、反光镜,让这条“景区路”变成“放心路”。这只是上饶精准养护的一个缩影。依托“四好农村路”智慧化平台和德兴市交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反馈的隐患信息,上饶对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处置”:在易塌方路段修挡土墙、在急弯陡坡加减速带、在村口路口设警示标识,把“防微杜渐”做到实处。“我们还建立了‘隐患处置闭环机制’,养护人员整改后必须上传现场照片,平台审核通过才算完成。去年至今,全市累计处置农村公路安全隐患1200余处,整改率100%。”上饶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如今,行走在上饶的农村公路上,AI巡路守护路面平整,智能设备预警高危路段,精准养护筑牢安全防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变化”,不仅让“四好农村路”成为群众的“致富路”,更成为守护生命的“平安路”。
主办: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上饶市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3611000001
赣公网安备 36110202000153号 ICP备案号:赣ICP备05005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