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E00430/2025-00483
- 发文机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文????号:无
-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组配分类: 工作动态
- 成文日期:2025-10-09
-
文件有效期:
有效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典型案例 | 市城控集团:从“管资产”到“活资本”运营模式创新实践
存量资产盘活是推进国有企业“三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对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难与挑战:一是资产类型多元化与权属不清晰。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涵盖土地、厂房、设备、股权等多种类型,部分资产(如历史遗留划拨土地、老旧厂房)权属关系复杂,且部分资产底数不清,难以精准识别可盘活对象。二是盘活手段单一。依赖传统“评估+拍租”模式,市场化盘活路径不够多元,难以满足闲置资产盘活和效益提升的需求;三是专业人才支撑薄弱。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兼具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产业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资产包装策划(如设计交易结构)、招商运营(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环节能力不足,导致盘活方案缺乏市场吸引力。
针对上述问题,上饶城控集团将旗下天弘置业公司作为资产运营主平台,以提升资产运营效能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点,建立存量资产盘活“一本账”,加快盘活利用、规范处置、优化结构,推动存量资产由“沉睡资源”向“流动资本”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优化机制,让资产运营效率持续提升。严格落实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要求,系统推进资产清查专项行动,创新运用“台账溯源+历史档案核查+实地勘验”三位一体工作法,全面摸排资产权属、分布状况、使用现状及市场价值等关键要素,精准构建动态资产管理台账,科学完成资产价值评估,为盘活存量资产打下坚实基础。同步出台《资产运营管理实施细则》《固定资产运营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绘制标准化资产租赁流程图,逐步构建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盘活工作机制:针对商业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闲置资产,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招商模式,多渠道拓展租赁业务,推动闲置资产有序流转;针对部分权属不清、手续不全的不动产,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推进确权办证工作,依法依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此外,建立资产运营黑名单机制,将资产盘活与风险防控紧密结合,依托信息化平台完善动态监测预警,综合运用发函催收、司法诉讼、合规核销等手段,加大欠款清理力度,切实防范资产流失风险,全力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二)锻造队伍,让专业赋能激活资产潜能。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项目育才”机制,搭建青年骨干“实战练兵场”。强化实践培养,选派资产运营领域业务骨干赴优秀运营管理公司跟岗学习,通过参与项目全流程管理,全面提升商业规划、招商运营和资产管理等实战能力;深化对标学习,由公司领导班子带队赴深圳、浙江、南昌等资产管理先进地区开展深度调研,系统学习行业标杆企业在资产运营、业态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契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完善梯队建设,推行“骨干领航”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资深员工+业务骨干+N名后备人才”的阶梯式培养机制,通过“传帮带”、项目实战、轮岗交流等方式,实现人才队伍的系统化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三)精准施策,让存量资产焕发生机活力。创新资产运营机制,立足资产区位特点与属地发展规划,坚持“一产一策”精准定位,以资源整合提升配置效能,持续挖掘和提升资产价值。依托茶圣路街区成熟商圈优势,对金鼎楼、宝鼎楼实施一体化改造升级,打造融合酒店、餐饮、娱乐等多业态的夜间经济示范区,日均客流量突破万人次;推动御景新苑商业片区与万达商圈深度融合,600余间商铺形成“主辅互补、错位发展”的商业格局,通过优化业态布局,突出餐饮、休闲等特色消费场景,迅速崛起为区域消费新地标;高铁站交通枢纽项目创新“交通+服务+商业”运营模式,引入德克士等知名连锁品牌,重塑城市门户商业新标杆。截至2025年8月底,天弘置业公司自主运营资产290,031.76㎡,营收同比增长34%。(四)创新举措,让闲置资源释放市场动能。创新破解安置小区车位盘活难题,完成从“资产闲置”到“价值激活”的质效突破。一方面,首次推出车位使用权转让模式,在梨树坞、庆丰苑等10个安置小区成功盘活闲置车位资源,实现销售收入约956万元,不仅填补了上饶市安置小区车位市场化运营的空白,更探索出一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接入税务“付费即开票”系统,实现缴费开票“零次跑”,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同时,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三方协同机制,计划与各安置小区物业深化合作,通过精准需求调研、公开价格听证、动态服务优化等系列举措,系统提升车位资源配置效率。以“停车有位”的小切口实现“民生提质”的大作为,谱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新篇章。
自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上饶城控集团的资产运营创新实践成为突破传统管理瓶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路径。一是深化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能。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推动资产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为资产盘活提供高效管理支撑。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活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市场化运营的管理体系,通过模式创新与机制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政府、企业、市场等多元主体关系,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为资产盘活凝聚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