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分辨质谱仪、高效毛细管电泳仪……一众百万元级别的高端仪器设备旁,一排排传统的中药煲正在咕咕冒着热气。位于佛山的广东一方制药技术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在忙碌工作,分析“煲”出来的中药与配方颗粒之间的匹配度。
药香氤氲间,传统与科技交织碰撞:传承千年的中药,究竟是哪些成分在产生疗效?能否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中药的可控性?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验室里,年轻的中医药人沉下心来做“慢功夫”,以年为单位,解码中医药背后的奥秘,力图让世界读懂中医药语言。
架起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曾指出,“中医的国际化发展需要用现代科技来诠释清楚机理,把其中的有效成分整理出来,然后达到可控和精准的目的。”毋庸置疑,中医药要走向国际化,必须有效、安全、可控。目前中医药的有效和安全已经可以肯定,但可控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东一方制药首席科学家孙冬梅直指问题所在,“中药走出去之所以难,很大程度上在于西方国家认为中药的质量缺乏数字化衡量标准。”
标准化、可控,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的高频词。“90后”张志鹏就是致力于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的其中一员。
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开发专业、硕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医学专业,张志鹏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充满信心。毕业后,张志鹏主要负责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家标准研究,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别看中药配方颗粒只是简单的一小袋东西,但要生产出与标准汤剂一致的这一小袋颗粒,需要对全国中药材资源、道地产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中间体及成品制备过程中的量值传递进行全面研究,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张志鹏举例,在标准制定上,仅原材料就至少采用15批有代表性的中药材,必须覆盖中药材的道地产地。
所谓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临床处方调配后,供患者冲服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是否能保证与中药饮片一样的疗效?如何保证质量?一切都需要用实验来检验。
“目前公布的200个品种的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中,薄层色谱别、特征图谱、多含量测定、农药残留控制、重金属控制和真菌毒素检测都是国际通行的检测方法。”孙冬梅指出,中国的配方颗粒市场已经接近200亿元,应尽快推进中药配方颗粒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争取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据介绍,目前一方制药的中药配方颗粒已经进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一方制药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优势,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共同推进制订大黄、黄连ISO国际标准。
运用现代化技术,推动标准化建设,架起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成为中医药人的共识。
“中医药是中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但由于临床疗效‘说不清’、作用机理‘讲不明’,导致中医药的科学性受质疑。”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教授认为,要推动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去”,需要加快建立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
卢传坚教授所在的“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正在聚焦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变应性哮喘等常见难治性免疫相关疾病的创新研究。实验室集成并创新应用多元质谱和组学分析、文献及临床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破解辨病与辨证诊断标准缺失、中医治疗机理不清等关键科学问题,致力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利用现有优势,为采用科学方法说明中医药疗效的研究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卢传坚教授建议。
把中医药疗效说明白、讲清楚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以优质产品为载体,更需要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曾说过,“中医药不能停留在唐朝、明朝或清朝以前,要用现代的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与思维来进行研究发展。”
在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内,澳门籍中医博士后高嘉莹正在努力做这个尝试。
“为什么中药能治我的病?”这是看诊尤其是与海外留学生交流时,高嘉莹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常问常新,大学攻读中医临床专业的高嘉莹逐渐意识到,中医药的奥秘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来解码。
今年6月,博士毕业的高嘉莹进入嘉亨医药设立的横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成为该站首个澳门籍中医博士后,负责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工作。
中成药二次开发,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疗效可靠的已上市中成药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的定位、适用人群,提高制剂的技术和产品质量,研发生产质量更好、效果更明确、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药。
穿上白大褂,戴上蓝手套,做标记、吸样品、点样、展开、成像……高嘉莹动作娴熟做着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实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中成药要到海外上市,这部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说中医药要传承与创新,传承上我们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方,而说到创新,则是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中医药,这也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大方向。”高嘉莹解释。
科学研究使的是“慢功夫”。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在实验室复杂的工序中挥洒青春和汗水。
张志鹏坦言,中药配方颗粒有700余个品种,要确保每个品种都能保证与标准汤剂相一致,挑战还是挺大的。“尤其是含受热不稳定成分的中药配方颗粒,工业化生产工序流转多而复杂,受热时间长,如何确保与标准汤剂相一致?需要针对700余个品种,开发不同的生产工艺。”这一过程中,只能大量查找文献,在反复试错中总结经验。
科研枯燥,有同行者又另当别论。“我们实验室约90%都是年轻人,基本上是二十五六岁,甚至已经有‘00后’加入团队。”目前已经是一方制药技术中心副经理的张志鹏笑着告诉记者,每攻克一个技术难关,拿下一个国家标准,成就感都毋需多言。“中医药博大精深,一切是那么的捉摸不透,一切又似乎有迹可循,充满了无限的惊喜和可能,值得一辈子去探索。”张志鹏说。